換人作看看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問題。

然後,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依賴領導人的能力。

但是,領導我們在這個時代努力的領導者,卻往往是養成於上個時代。

也因此,在上個時代所受到的教訓,便會成為他在這個時代領導時的參考。

我很好奇,過去我們這幾個領導者,究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有哪些曾經擁有的經歷成為日後他領導大家時的參考呢?

而這些「參考」又帶來了什麼影響?

 

我的研究主題之一是中國研究,領導體制的能力高低關係著中國發展的好壞,經常在研究閱讀之餘,難免會替那個社會擔心,因為大陸現有體制下的所有事情,所有食衣住行的問題都是由政府來負責,而政府又受到唯一的政黨所掌握,換言之,這個政黨領導人要扛起小到門前馬路平不平、大到對抗邪惡帝國主義的所有擔子,所以這種政府不僅是英明、簡直就是萬能。

但萬一事情不如期待呢?則老百姓開口便是:這個國家……。

既然領導機制這麼重要,那麼我在觀察中國大陸政經發展時,就會花很多的比重在領導人的心智判斷上,而這個工作則需要去側寫領導者認知表現與決策風格,也因此,這個部分就需要去「涉入」領導人的重要歷練。我曾花了些功夫在「領導」這個主題的研究上,雖然沒有什麼具體的論文產出,但研究成果內化而影響了自己的想法。

所以,今天想要談的是:

我怎麼評價領導人?

回到問題的開始……。

 

我們要領導人幹什麼?就是要他帶領我們解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啊!

好的領導人能夠解決過去的問題、緩解現在的問題、避免未來可能產生的問題。

糟糕的領導人會惡化過去的問題、激化現在的問題、創造出未來會發生的問題。

那麼~

普通的領導人只要能解決過去、現在或未來等問題中的一項,也就算是及格了。

 

不過,有哪個領導人會願意只當一個普通的領導人?身為領導者當然要想盡辦法解決各種問題啊,因為要:

「尋求歷史定位!」(我很好奇,真的會有人想要在當前台灣尋找未來的歷史定位?不過那會是誰家的歷史啊?)

 

平庸的領導者常會為了解決過去的問題、導致現在的問題惡化,或是為了解決現在的問題而導致將來的問題棘手。

但比較恐怖的是,領導人想要尋找到一劑萬靈丹,但服用之後的結果卻常是:症狀緩解、但問題仍在,最終惡化,無藥可醫。

所以社會要對此有所認識,我們所選擇的領導者,通常是只能解決我們所遇到的特定問題,其他的問題、其他多數的問題,還是要靠我們自己來。

 

台灣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我們所選舉出來的總統有義務向選民負責,帶給我們一個更好的生活。

然而,當前的台灣正承受著許多的問題,有政治問題、有經濟問題、有社會問題、有教育問題、有能源問題、有領海問題、有國防發展問題,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也因此,看起來領導人有許多事情可以忙,但遺憾的是,我們似乎沒有辦法解決任何一個問題。

更重要的是,上述這些問題似乎都沒有國家領導能力衰退,更讓人擔憂。

我對台灣當前種種問題的觀察,主要是從歷史脈絡著手。

李登輝總統時期,運用福利國家的方式建立群眾基礎,以此對抗之前的統治團體,李總統巧妙的運用政治鬥爭的手段,分化國民黨的權力組成,然後以其個人為中心重建國家權力的統治結構,運用本土化的符號而成為獨派力量的領導者,透過擁有黨國機制的角色而能將政治資源、政治權力放在自己的手上,藉由社會福利政策的執行來收攏社會中產階級、中下階級的情感。

從事後的觀點來看,李登輝總統對於政治權力運用之精妙,實在是令人佩服,從中央政府的權力鞏固、地方政治權力的拉攏、官員政治效忠的獲得、國家暴力機器的支持、社會民眾的收買,他從一個低調的副總統然後一步一步地集中權力,最終成為無人能夠挑戰的實質最高領導者。

然而,為了鞏固權力,李總統必須要破格任用自己信賴的人,必需要把權力交給對自己效忠的人,因為反對李登輝的力量龐大,使得其對於權力的配置與授權是非常的小心,透過人事與預算的兩個管道,李先生收編了所有可用的力量,而當時的蘇先生、劉先生便是其重要、忠誠的執行者。

李總統確立了政治忠誠優於政策執行能力的幹部選用標準,也因此,建構出其權力帝國。倘若不是後來修法沒過,今天我們有可能會看到「普丁」現象先在台灣上演。

其後,陳水扁總統就任,陳總統採取李登輝的模式,因為其面對的是一個更大的「反動勢力」,再加上,其黨內基礎不穩、政治權力基礎更不穩。所以他必須要使用大量的資源來進行「交換」作業,其中對於警察、軍隊、情治單位等之國家暴力機器的掌握是更不能手軟,因為控制了這些單位的人事與財政,那麼國家政權就穩定了一半,槍桿子出政權,陳先生懂得這個道理,有了軍隊、警察、情治單位的效忠,接下來即便社會力量反對,但也不能動搖他半分。

不過,由於陳總統在利益交換上太過明顯,槓桿效果太大,特別是在金融合併的這件事情,遂使得統治階級內部出現利益矛盾,鬥爭也就日趨白熱。

李登輝總統、陳水扁總統這兩位領導人,他們執政所面臨的共同問題都是統治結構的重組與不穩定,必須要把多數的政治資源投注在這個領域,內政、外交、經濟、社會等方面,就成為執政時的次要考量。不過李先生技高一籌,他有能力同時處理政治權力與國家政策之間的需求,也因此國政不致於停滯。但陳總統的表現就……,沒那麼傑出。

所以,很遺憾,雖然我們有了民主政治,但是卻沒有民主體制,因為李、陳兩位總統所面臨的權力挑戰,讓他們都不能按照體制辦事,都不能運用體制解決問題。

也正因為這樣,過去二十年的時間,我們看到政治事件多數是因為高層權力鬥爭而衍生,能夠推動國家進步的事情並不多,因為我們把多數精力放在「政治建設」上!

 

直到馬總統就任,至此想來多數人跟我的想法一樣,這個總統總算可以不要擔心權力失落而過度焦慮吧?然而,沒有想到,在二十年的「政治建設」過程中,現有的國家權力結構不一定是馬總統可以駕馭的了,馬總統必須要重新「馴服」這個統治階層,更重要的是,馬總統要設法讓「體制」重新能有所作用,要激化、活化我們國家體制的力量。

但是馬總統在這方面的工作有問題,馬總統對於人事的派用很~謹守分際。馬總統的道德感使得他對於「交換」這件事情很不認同。

但是,從蔣經國先生以降,面對地方派系、反對人士等等的作法,就是用大棒子、胡蘿蔔啊,沒有蘿蔔,那還有什麼誘因?

所以,馬總統的權力基礎其實並不穩固。

這很可惜,因為這個問題原本不會那麼困擾這屆政府。

更重要的是,馬總統對待「體制」的態度有問題,以「改革」為名,但實際上卻是弱化、激怒了現有的國家體制,公務員退休制度改革、軍隊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等等等等,每個動作都讓現有的政府體制失去了效能感、讓政府官員失去了施政的責任感。

當政府執政能力衰退之後,那我們看到政策破壞、政治反對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

以往上曾永賢老師課所討論的「政治偵防」,查誰在破壞政策效果?查誰在左右政策影響?查誰在抵制政策執行?現在看來,根本不用偵防,因為幾乎政府只要推出什麼政策,反對的人看起來比支持的人更多、更大聲。

當政策無法有效執行,政治衰敗便就開始,當政治資源分配不均而引發鬥爭,那麼這個衰敗就會加快,唐宋的官僚內部的黨爭、明代的宦官與士大夫的鬥爭,最後引發的政治衰敗效應就是無法因應外侮,而導致整個國家系統的崩潰。

所以,換人做看看這件事情,我們已經做了很多次了,下一次再換人時,千萬不要忘記,領導國家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完整結實的權力基礎,當然這個基礎要符合民主精神,建構這個基礎的方式要合法,這兩點很重要,特別是在我們這個對於權力高度飢渴的社會,少掉這兩點,整合權力的作法就很容易變成集權專制。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反省,好希望國家體制能夠振衰起弊,希望我們能早點找回領導這個國家前進的力量。

 

 

 

 

 

 

 

 

 

 

 

 

 

 

 

 

 

 

 

看不開,就背著。

放不下,就記著。

捨不得,就留著。

 

等有一天…

背不動了,就看開了!

記不清了,就放下了!

留不住了,就捨得了!

About 張弘遠

立己於正
本篇發表於 Uncategorized。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