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單獨去打保齡球啦!(Bowling alone, hiking together)

《Bowling alone》是美國政治學家Robert Putnam的名著,其透過社會資本的概念來分析美國政治運作的危機,2000年出版時,那可真是洛陽紙貴,當時做研究生的我們幾乎人人必讀。

這本重量級的學術著作其實有著偵探小說的問題意識與寫作技巧(好的學術研究都有這種特質),讀者若是能夠看穿統計數字與圖表背後的論述觀點,那讀起來可真是津津有味、欲罷不能。

作者從美國民眾的通俗生活中探究支持美式民主運作的社會行為,其是否已隨著生活形態改變而變化?作者從社區生活、公眾社交等領域進行觀察,分析美國社交行為轉變對於社會資本累積的負面影響,進而看到社會資本減少對於整體政治制度運作的負面影響,最後作者運用「單獨打保齡球」的意像言簡意賅地傳遞了他的研究意識。

這本書不單單只是探討現象背後的原因,同時作者還從各種層面指出該如何解決社會資本流失與社會網絡收縮的問題,所以這本書不僅是個優秀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是一個傑出的行動綱領。

最近這本書有了簡體中譯本,北京大學出版社居然用了一年的時間把這本書的中譯本做出來,這真是太令人讚嘆,大陸學界居然有此等魄力(不過也很奇怪,大陸官方難道不知道這本書的印行會對相關政治生態造成什麼影響嗎,對了,JR記得來找我拿書錢)。

「現在人都只顧自己,除非有什麼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否則他們才不會抬起頭來看看周圍」,這是這本書一開始的一段敘述,這也是全書的核心問題意識,那就是:為什麼美國人會變得這樣不關心公共事物?

Putnam的觀察中學生社團、社會社團的快速崩解,投身公共事物的人數與資源亦快速的減少,這對美國的公民運動與社會生活而言造成了直接的衝擊。美國社會中那種不求回報地幫助別人的行為出現了全面的下滑,參與公共事物的人或意願也快速流失,Putnam發現,一項活動只要越依賴於他人的行動,參與的情況就下滑的越厲害。

集會結社的意願與自由在美國曾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職能,社會功能的發展、社會菁英的徵補、社會資源的分配多數是透過公民組織或民間團體來執行,多數的公民都曾隸屬於一個或多個社會組織的會員名單之上,龐大的社會力既能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也能矯正或補強政府力有未逮之處,充分解放與發展的社會力,這從經是美國之所以強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為什麼美國民眾會減少參與公益性公民活動?同時非正式聯繫的情況也減少?Putnam從宗教、工作、社團活動、慈善活動等面向去觀察。

他證明了這種沈默地遠離社會的趨勢是真實的存在,也發現了問題的關鍵,真正的原因不是單一因素,而是包含了日益沈重的工作與短缺金錢的壓力、生活快速流動與遷移的後果、新型娛樂形式(如看電視)的出現、具有時代精神民眾的凋零(如曾參加大戰老兵的凋零)等四個重要的因素,正因為這四個因素使得美國的民眾不再一起玩、一起參與公共事務。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規模、公益性的社會組織日益萎縮之際,類似自助會、援助會等小型團體的數量卻快速增加,這顯示了公眾生活領域的變化與私人生活形態轉變間的某種關連。

Putnam成功的運用「bowling alone」的意象來傳遞他研究的發現與成果,也讓這本書成為一個很棒的故事。

Putnam最後語重心長地呼籲全美開展重建社會資本的行動,因為沒有社會資本,對於美國社會運作的形態與方式將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美國價值更將因此而受到衝擊。

各位讀者都知道,我長期以來十分關注台灣的青年社團或社會組織的變化,關心的用意除了是欲檢視八○年代以降台灣快速發展社會力,其後續的狀況;另外一方面也想搞清楚帶動台灣進步成長的力量究竟是來自於社會?還是政府?

在零碎的思考、片段的關心與缺乏串連的論述背後,我想嘗試對台灣社會展開類似Putnam的全面檢視。

只是這要花好多的時間與金錢,以我目前的工作狀態,只能吃力地一點一滴來慢慢累積。

我若真有寫完的一天,那麼書名一定就是「hiking alone」。

沒錯,我就是想從中橫健行隊的消失、救國團的萎縮、學校社團的減少、社會團體公益性質降低等等面向,去探討台灣社會中曾經充滿激情的公共參與及社會改造運動,後來為什麼就這樣消失?

美其名是轉型,但是根據我的觀察,台灣社會活動直接參與的人或資源與過去相較真是大不如前,雖然某些宗教團體的社會參與能力快速上揚,但是正如Putnam所言,這多數是來自於專業的非政府組織營運或成功的公關策略所導致,真正是因為民眾直接參與而後所獲得的共鳴,反而不多。

我一方面以思考的方式去理解這個現象,另外一方面也嘗試呼應Putnam的建議,想要透過行動來增添台灣的社會資本。

在學校,我辦球隊、資助社團、鼓勵群體學習,支持老師帶領學生共同學習與活動,透過系內社會網絡的連結來創造社會資本。

在校外,我與好友們結合起來共同組成部落格、服務員協會,透過每次的活動與「遊戲」來增添彼此之間的社會資本。

相關的做法都是透過集會結社的方式,讓志同道合的人們能夠相互交流、彼此整合,透過「玩」在一起的方式創造出社會資本,並建構出公共參與的意願。

我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Putnam所描述的美國問題,也正發生在台灣社會之中。

美國有能力重振社會資本,但台灣卻未必有能力,因為我們的社會對於公共事物的參與及社會資本的創造是缺乏傳統。

一但台灣社會失去了這種能力,公民失去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哇~喔,以後台灣的未來可能真的就要依賴「英明的政府」。

但……只能跟著政府走,這對我而言,實在是有點危險。

所以要請各位了解,原來在美國,一個人打保齡球是有問題的,那麼在台灣……

一個人去中橫健行,這可會是整體社會的大問題啊……。

我深信︰吾道不孤,德必有鄰。讓我們繼續用力推動「玩」在一起、「走」在一塊的事業。

也希望大家能重視︰「不一起玩」這件事情對台灣社會所可能帶來的問題。


About 張弘遠

立己於正
本篇發表於 Uncategorized。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