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大學生的薪資水準

南韓大學生薪水究竟是多少?

 

    我在九月十六號時,曾看到MSN新聞項目中有篇轉載中廣新聞網的文章,標題是:「南韓大學畢業新生平均年薪為百萬新台幣」,其大概的內容簡述如下:

南韓大企業大學畢業新進職員,第一年工作的年薪就有三千零六十一萬韓元,相當於新台幣一百萬元。這個消息是根據南韓的「朝鮮日報」的報導,而這家報紙則是援用一個網站的內容,這家網站針對87家主要大企業的四年制大學畢業新職員進行調查,得到了上述的結果。而這與去年同期調查之三千零六十二萬韓元差異不大,而若是將目標放在放到中小企業上,針對289家調查的結果顯示,其同樣條件之職員年薪為兩千七百一十七萬韓元,約為九十萬新台幣。公司人數為三百至一千人的中型企業,大學畢業新職員,第一年年新為兩千六百五十五萬韓元,約合台幣八十八萬元,而職員人數不到三百名的中小企業則為兩千四百六十三萬韓元,約八十萬元新台幣。其中金融業是三千四百一十五萬韓元,最高,其次為製藥業兩千九百五十九萬韓元,建設業為兩千九百二十三萬韓元,石油化學產業為兩千九百萬韓元,(注意了喔~)流通貿易業則是兩千七百五十三萬韓元(約合新台幣七十七萬元)

    眾所周知,大韓民國這幾年的發展是很不錯的,總人口四千八百萬的南韓,人口成長率是0.42%GDP成長率:2004(4.7%)2005(4.0%)2006(5.0%),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率是:2004(3.6%)2005(2.8%)2006(2.2%)2006年的GNP16000美元,而根據韓國統計廳的調查,2005年失業率是3.7%(當年台灣是4.13),不過2005年,南韓15~29青年失業率則高達8%(2006年的青年失業人口則是36.4萬人)。

從韓國的發展近況來看,前述報導中的薪資水準結構還真是嚇人,舉例而言:一個台灣助理教授的薪資水準大概等於年薪九十萬(13.5個月乘以七萬元新台幣),這跟韓國大企業的新進職員差不多麼,走筆至此,心中還真有點羨慕人家OS:台灣在搞什麼嘛)。

進一步來考察一下韓國的物價吧,根據工商時報九月十一號譚淑珍記者的報導,一杯星巴克中杯拿鐵在台北是105元,在首爾則是180元,所以按照星巴克指數,韓國物價是台灣的1.71倍。而若是按照大麥克指數呢?(20073月,按經濟學人報導,韓國首爾是130台幣,台灣是75台幣,中國46台幣,美國是103台幣),韓國物價約是台灣的1.73倍。所以若是運用星巴克指數加上大麥克指數(我們將兩者相加除以二之後),大概將韓國與台灣的物價比定為1.72倍左右,那麼以此來平減韓國大學生的月薪(根據韓國勞動法規規定,雇主需保障勞工十八個月的年薪),若以100萬新台幣除以18個月,求出單月月薪再平減調1.72之後,得到的數目是三萬二千元(新台幣)。

若單從每月32000元這個數字來看,那麼韓國大學畢業生初入職場的收入,跟台灣大學生的行情價20000元到22000元(好一點的工作大概有個兩萬五六千元吧)相比,是高出了許多(唉~台灣願意給大學畢業生三萬二千元的企業恐怕不多吧,更何況是18個月),所以各位教育界的同行,我們對於自己的學生一定要好好愛護啊,因為他們一畢業就要開始吃苦了

不過有個觀點可以在此補充一下,就是韓國大企業的工會制度比較完善,所以工會與資方協商薪資的能力比較強,這也是韓國大企業給薪較高的另外一個原因。

但另外一個問題引發了我的好奇,為什麼韓國青年失業率會這麼高?就資料顯示,韓國年輕人工作機會減少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學生供給數量過多,另外一方面則是就業機會的減少。  

首先,韓國每年出生人口大約是二十萬左右(以四千八百萬人乘上0.42%的出生率)。按照大陸同濟大學亞太研究中心的崔志鷹先生的研究來看,韓國400所大專院校每年培養之畢業人數約有50萬人左右(198521.5萬個畢業生,2004年則是50.5萬畢業生),近年來大韓民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停留在五成到六成之間(根據崔先生的文章,南韓30家最大企業雇傭的新大學生比例從1997年的65%下降到最低的26%,而這三十家最大的企業在雇用有經驗員工的比例則從1997年的41%,增加到2002年的82%)。

其次,這些年來韓國大企業紛紛向外投資,而中小企業則又因為大陸、印度等國之影響而緊縮員工編制,此一結果遂導致就業市場收縮的現象,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零售業市場與汽車內需市場,南韓也如同台灣一般出現了衰退的現象,換言之,短期間,這種經濟結構調整型的失業問題,恐將勢不可免。

在這樣的情況下,韓國年輕人就業問題該怎麼解決呢?韓國政府做法是什麼?根據網路資料,韓國政府主要是以擴大就業政策來解決類似的問題,例如協助青年創業,將方風險企業投資基金從1500億韓元增加到7500億韓元,又如強化職業訓練與提高服務業等等的作為。但相關績效就目前來看,其影響仍十分有限。

韓國與台灣同為東亞發展型國家的一員,彼此發展時間與模式十分接近,兩國差不多是同時受到了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所產生的連動影響,只是雙方回應的方式有所不同,韓國在產業協會與政府部門的協助下,將大中型企業的生產基地移往中國,而台灣則是在政府節制的情況下,讓中小企業前往大陸,導致雙方在運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契機時,各自選擇了不同的產業面向進行契入,韓商走入中間財、資本密集財的供應環節,而台商則走入輕工業與勞力密集財的供應環節居多。也正因為產業外移大陸,所以使得韓台兩國不約而同的因產業結構調整而導致了失業率上升的情況。

唉~看來要讓寶貝學生們都能夠順利就業,想跳槽就跳槽,愛不幹就不幹,短時間恐怕還不太可能吧

 

 

 

About 張弘遠

立己於正
本篇發表於 研究與思考。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